两权抵押贷款成效|农村土地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
两权抵押贷款的概念与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两权抵押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在盘活农村资产、改善农民融资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权抵押贷款”,是指将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模式通过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地区的发展难题:即土地资源闲置、融资渠道匮乏以及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足等问题。
根据《关于做好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我国自2016年起开始在部分县域试点两权抵押贷款。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这项政策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90%的试点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或土地流转中心,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超过万亿元。这种融资模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新的信贷选择,也为金融机构开拓了增量业务空间。
两权抵押贷款的核心机制与实施成效
两权抵押贷款成效|农村土地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 图1
从机制设计上看,两权抵押贷款主要通过以下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在政策层面,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农村承包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并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的使用权。这意味着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可以将其作为抵押物获取贷款支持。
在业务流程上,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机制。张三作为某村村民,在当地信用联社申请了30万元的两权抵押贷款,用于农业机械。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负责提供土地确权服务,并协助办理相关抵押登记手续。通过这种,不仅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也降低了操作风险。
在具体成效方面,可以出以下几点:
1. 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面积9.4亿亩,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5%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两权抵押贷款已逐步实现从试点到推广的转变。
2. 改善农民融资条件:通过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有所提高。李四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他凭借承包地经营权成功申请到了15万元贷款,解决了春耕备耕的资金难题。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数据显示,两权抵押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仅2022年一年,试点地区就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超过60亿元。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处置仍存在较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试点曾因抵押物难以实现市场化流转而被迫暂停部分业务。
抵押物价值评估缺乏统一标准。由于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交易市场尚不完善,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抵押品估值差异较大,增加了信贷风险。
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地区在推行两权抵押贷款时,基层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协同效率不高,影响了业务开展的连续性。
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议或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土地金融的立法文件,明确抵押物处置规则,解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2. 建立统一的价值评估平台: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土地资产评估信息平台,为贷款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
与此还可以探索“两权抵押 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分散风险的来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成本。某农商行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发放两权抵押贷款的为借款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链条。
两权抵押贷款成效|农村土地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 图2
两权抵押贷款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对于盘活农村资产、支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实现这一政策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在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持续发力。随着相关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相信这项政策将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通过深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是金融创新的体现,更预示着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某业内专家所言:“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金融则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只有让沉睡的农村资产真正活起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