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2017 年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2017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70 周年,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去的一年,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分析 2017 年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为政府、企业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1. 融资规模逐年
2017 年,民营企业融资总额达到 15.5 万亿元,同比 10.5%。银行贷款占比约为 78%,非银行贷款占比约为 22%。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融资规模较大。
2. 融资渠道多样化
2017 年,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展,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银行贷款占比逐年下降,互联网金融、股权融资等新兴融资方式逐渐崛起。
3. 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2017 年,民营企业融资平均成本为 5.1%,较上年下降 0.2 个百分点。从具体融资方式来看,银行贷款成本相对较低,互联网金融和股权融资成本较高。
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
尽管民营企业融资规模逐年,但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信用等级低、抵押物不足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很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融资渠道,难以获得社会资本。
2. 融资成本较高
虽然融资成本逐步下降,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融资成本仍然较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为突出。
3. 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在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合理融资条件,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评估企业信用风险。
民营企业融资原因分析
1.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单一,以及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
2. 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
我国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原因在于诚信意识的缺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也导致了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突出。
3. 金融创新不足
我国金融创新不足,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虽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问题,融资成本仍然较高。
2017年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报告 图1
政策建议
1.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政策和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2. 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推动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提高诚信意识。要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的监管,防范信用风险。
3. 推动金融创新
政府应推动金融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017 年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报告反映了当前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政府、企业和学者应共同努力,推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推动金融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